臺海網(微博)1月7日訊 臺灣“熊貓迷”期待已久的時刻昨天終於來臨了。熊貓寶寶“圓仔”從昨天開始正式與公眾見面。自“圓仔”出生以來,島內掀起了“熊貓熱潮”。香港《大公報》7日文章稱,臺北動物園大熊貓一家三口不僅為兩岸社會搭建了友誼的橋梁,更是兩岸關係融洽的標誌。“圓仔現象”值得探究。
  文章摘編如下:
  對於臺灣民眾而言,“圓仔”不僅僅是一隻動物,而是歡樂的象徵。島內近兩年經濟複蘇緩慢,基層薪資停滯,甚至倒退,加之“黑心食品”事件層出不窮,島內瀰漫著鬱悶的氣氛。恰逢此時,模樣憨厚可愛的“圓仔”出生,便立即產生“沖喜”效應:轉移了人們對負面消息的視線,暫時忘卻煩憂。“圓仔”是第一隻在臺灣出生的大熊貓,也讓島內民眾備感親切。
  臺灣媒體對“圓仔”的報道亦相當詳盡:何時長毛、何時出牙、何時睜眼、何時會坐、何時學爬,吃喝拉撒,巨細無遺,猶如細心的父母給自己的初生嬰兒寫成長日記。媒體持續追蹤報道一隻動物的起居飲食,在島內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由於“圓仔”風靡台島,也為島內業界創造了商機。最近臺北市開始出售關於“圓仔”的逾30種授權商品,包括吃的、用的、玩的,品種繁多,預估可創造新臺幣5億元商機。
  “圓仔”健康成長,從出生時只有100多公克的粉紅色肉團長到如今體重14公斤的黑白分明的熊貓,要歸功於兩岸動物保育專家和工作人員的無間合作和共同努力。由於“團團”、“圓圓”洞房失敗,只好採用人工受孕的繁殖方式。經過兩岸專家的努力,“圓圓”在第三次人工受精後終於成功懷孕。
  而當“圓仔”即將出生時,大陸專家又專程赴台當“接生婆”。爾後,臺北動物園工作人員對“圓仔”無微不至的照料,從治療“圓仔”的傷口、喂奶、保溫到順利把“圓仔”送回“圓圓”身邊,都花了不少心思。由此可見,“圓仔”快樂、健康的成長,凝聚了兩岸動物保育工作者的心血,也是兩岸合作繁衍瀕臨絕種動物的又一成果。
  回想起當年“團團”、“圓圓”赴台事宜遭當時執政的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撓,到5年前國民黨重新上臺、兩岸關係改善,“團團”、“圓圓”得以定居臺北、如今“圓仔”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讓人不勝感慨。臺北動物園大熊貓一家三口不僅為兩岸社會搭建了友誼的橋梁,更是兩岸關係融洽的標誌。期盼“圓仔”快高長大,繼續為島內民眾帶來歡樂。(朱穗怡)
  責任編輯:燕子  (原標題:港媒:“圓仔現象”成為兩岸關係融洽標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q36kqjv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