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專家、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陳書明教授。)
  
  (陳書明教授[右一]和他的團隊正在交流。)
  紅網記者 陳宗昊 通訊員 舒中華 國文成 於冬陽 長沙報道
  微電子專家、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陳書明獻身國防科技事業36年,以扭轉我軍武器裝備核心元器件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為己任,帶領高性能微處理器創新團隊,連續完成我國第一顆正向全兼容數字信號處理器(DSP)芯片,第一顆軍用異構多核DSP、第一顆抗輻照高性能DSP的研製任務,在不斷創造第一的奇跡中實現“中華軍芯”的跨越式發展。
  胸懷祖國,志在“軍芯”
  
  陳書明雙親都是老黨員,他們對黨和國家的朴素感情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從小他就樹立為國家發展建設做貢獻的信念,197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軍校踏上了以研製軍芯為使命的全新徵程。
  博士畢業後陳書明很快嶄露頭角,被委以銀河巨型機工程設計副總設計師重任,在學術圈內建立良好聲譽,成為很多地方企業的高薪聘請的目標,更有國外大公司專門聯繫他:“你們中國做芯片的基礎那麼差,你留在那裡能有什麼發展呢?”陳書明的心被深深刺痛,“不圖名不圖利,瞄準中國人自己的芯片奮鬥一輩子”,陳書明暗自發誓。
  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對我實施禁運,導致我某型戰機研製因缺少核心芯片而受阻,中華軍芯的任務被軍委提上日程。兩年時間,飛機要用國產芯片上天,這是什麼難度!國內傳統的芯片研製單位都不敢接這個任務,此時陳書明帶領團隊臨危受命,“別人的芯片買不來,買來了用著也不放心,外國人能做成的,我們一定也能!”誓師大會上,陳書明鼓舞著團隊成員,也在給自己打氣。
  當時沒有先進的工具軟件,芯片設計只能靠手工繪圖,圖紙鋪開有幾個足球場那麼大,桌上展不開陳書明就趴在地上畫圖紙,一趴就是幾十天,手肘膝蓋硌青了磨破了,眼睛盯著圖紙時間長了頭暈目眩,腰背酸痛導致人都站不起來,每次想去吃飯,都要坐在地上休息一下才敢動。就是在這種人力物力、技術支撐極度匱乏的條件下,陳書明等人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研製出我國首款用於戰機的芯片,按時實現戰機核心芯片的國產化替代,如今這型戰機已經成為我空軍主力機型翱翔在祖國藍天。
  
  領軍聚賢,齊力“中華軍芯”
  
  陳書明是國防科技大學微電子學和固體電子學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領軍人,他深知現代科研工作中個人力量是渺小的,必須依靠團隊才能完成任務,所以他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團隊打造,逐步形成以他為核心的高性能微處理器創新團隊。
  團隊領軍人才無論在學術理念,還是在意志品質上,都對團隊成員有著重要的影響示範作用,所以陳書明對自己的要求近於苛刻,經常會工作到凌晨十二點,遇到流片緊張環節,會在機房工作到三、四點。同事打趣他道“陳老師,人家說兩點之後睡是不要命,您這肯定是不要命的節奏吧”。陳書明對團隊成員的要求嚴格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團隊成員既要科研工程出精品,又要學術研究出論文;既要對細節精益求精,又要有前瞻眼光和大局觀;科研工作中他手把手教,哪怕一個細小的疑點都不放過,甚至還會深夜給同事打電話一起約到現場解決問題。
  與嚴格要求相得益彰的是他對團隊成員父兄般的關心,一次為了驗證芯片抗單粒子輻射情況數據,實驗室人員需要近距離接觸輻射,誰去呢?“你們都年輕,有人還沒有小孩,接觸到輻射會受到影響的,我們這些老同志上吧”,陳書明的這番話讓大家倍感溫暖。生活中關愛團隊成員的同時,他把給任務壓擔子看成對年輕人最大的關心,這些年他悉心培養和大膽使用很多年輕人擔當骨幹,帶出了30多歲的副總師劉宗林、20多歲的主任設計師梁斌。
  正是靠著這種“拼命三郎”的勁頭和無微不至的關心,陳書明帶動感染著身邊人共同奮鬥。如今這個團隊已經被評為國家級創新團隊,擁有中科院院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2人,1人榮立一等功,6人次榮立二等功,近五年發表SCI、EI論文24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0餘項,研製了10餘款芯片,批量應用於我國戰機、軍艦、導彈等軍用武器裝備。
  創智攻堅,鏖戰“中華軍芯”
  
  學術領域的競爭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團隊領軍人物把握技術趨勢的能力、決戰決勝的堅強意志和項目管理的水平上。
  在技術路線上的高瞻遠矚使陳書明團隊在正向兼容DSP設計技術、抗輻照單粒子加固技術、自主指令集多核萬億次DSP結構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其承擔國家重點項目研製任務積累了雄厚的基礎。
  抗輻照高性能DSP是空間輻射環境下實現信息處理的核心關鍵元器件之一,是發展航天工程的基石,陳書明早在“十.五”就佈局開展輻照機理及加固技術的研究,因此,2009年國家提出的研製用於宇航器的抗輻照芯片重大專項責無旁貸地落在了陳書明和他的團隊肩上。
  深秋十月,難度最大的頂層時序問題終於暴露出來,由於設計規模巨大,工具軟件失去作用,如果放鬆要求,必然達不到設計目標,而一味堅持目標又幾乎不可能實現,團隊的成員近乎絕望。別人可以絕望,陳書明卻不能,作為帶頭人他必須主動承擔起這空前的壓力。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仔細分析設計數據,梳理數據流向,精確推斷進度,頂著巨大壓力和風險,提出了頂層設計的一攬子新方案。總體設計推倒重來,一系列相關設計也隨著要重來。在對該方案進行風險評估後,陳書明毅然決定按新的頂層設計執行。經過一個月的刻苦攻堅,時序違反的路徑從2萬多條,逐漸收斂到幾千條、幾百條,最終完全收斂了下來。
  由於編製少科研任務重,他把“高效、再高效”作為團隊的要求,把“精細、再精細”作為團隊的標準,把高難度的科研攻關變成每天工作的常態。投片前的半年是最緊張的,每到這個時候陳書明會帶領團隊進行“閉關修煉”,斷絕與外界聯繫,沒有周末和假期,沒有白天黑夜,腦子裡只有那顆芯片。有人說“又不是打仗,至於嗎”,對陳書明和他的團隊而言,這就是打仗,科研崗位就是戰場,不僅要艱苦攻關,還有流血犧牲。團隊成員中李振濤、胡封林得了心臟病,扈嘯低血糖暈倒在辦公室……,陳書明本人也得了糜爛性胃竇炎,完成任務後才到醫院治療。早年和陳書明戰鬥在一起的老戰友有的已不在人世,有人說他們的隊伍“地上一個團隊,地下還有一個團隊”。
  又是兩年時間,我國第一款宇航級數字信號處理器誕生。完成任務的陳書明沒有鬆口氣,又朝著下一顆我國第一進發了。有人問“陳老師,連口氣都不歇,您不辛苦嗎”,他再次自豪地回答:“芯片研製事關重大,對我而言,能為我軍核心裝備技術提升貢獻力量,是最幸福的事,再辛苦也值得。”  (原標題:國防科技大學陳書明:一片丹心鑄“軍芯”(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q36kqjv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